國內保鏢公司安保戰升級 私人保鏢難保平安?
眼下,在中國聘請保鏢無非也就幾個途徑,保鏢公司聘請私人保鏢是首選,其次在網絡或招聘公司招聘私人保鏢,也有部分通過朋友介紹物色私人保鏢。私人保鏢目前已是各個保鏢公司最主要的服務之一,中國保鏢公司也是近幾年才逐漸發展起來,雖然發展得比較慢,但進步很快,隨著和國際保鏢市場的接軌,中國各保鏢公司之間的安保戰逐漸升級。
“郭德綱、趙本山等明星就兩個保鏢,馬云等富豪身邊也就兩三個保鏢,在安保上,我國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遠遠沒有做到位,特別是跟美國等發達國家
“郭德綱、趙本山等明星就兩個保鏢,馬云等富豪身邊也就兩三個保鏢,在安保上,我國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遠遠沒有做到位,特別是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企業管理培訓專家、富格曼國際集團中國區董事長余世維在提及幾位友人在私人安保上的措施時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9月16日,在“企業安保管理論壇2015”預熱研討會上,多位業內專家指出有著數百萬從業人員、上百億產值的我國安保行業依舊較為落后,從個人到公司乃至政府都缺乏足夠的安保意識,國內安保產業亟待升級。
私人保鏢難保平安?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一大批富人涌現,也帶動了個人安保行業的發展,而事實上,我國個人安保行業發展更多是保鏢行業的發展。再提及身邊幾位友人,余世維感嘆,中國大多數富人或者名人在私人安保上大多是聘請幾個保鏢了事,缺乏系統的安保規劃,這會留下很多隱患。
余世維提到一次拜訪家住美國的一位好友的經歷,剛進入該好友所在的小區,就發現有警車在后面跟著,到了好友家門口之后,警察也跟著下車詢問并主動幫按門鈴,在跟房主確認與余世維認識后,才放心離開。進屋后好友告訴余世維,在美國,政府警察也是私人安保很重要的組成,由于跟政府有合作,警方力量已經介入到了好友所在區域的安保,警車會隨時監控進入該區域的陌生車輛及人員,每天還會有警方的飛機在上空盤旋一次,而好友手表、配飾都有定位系統,一旦發生綁架,警方可以及時定位,并設卡攔截。而國內一些富豪安保主要是自己在做,比如在門口安裝監控攝像頭或者遠紅外裝置,或再多配兩個保鏢,這樣的私人安保系統漏洞很大,也缺乏系統的規劃管理。
余世維坦言,政府應該更深地介入到個人安保領域。此外,在美國,一些企業高管安保也被納入到企業保險費用之中,這樣,一些重要高管個人安保費用就不需要自己支付,成為公司安保費用的一部分。這些中國企業可以借鑒。安保研究學者洪學鶴向記者表示,我們國內的保鏢更多是靠自己的血肉之軀來承擔安保職責,雖然美國保鏢可以佩戴槍支,我們不可以,但至少在保安配套設備上我們也落后很多,并且缺乏安保規劃以及科學合理的應急事件處理方案。因此,我們急需引入國外私人安保管理技術以及安保器材。
事實上,私人安保在整個安保產業屬于高端市場,在美國,高端安保市場是整個安保產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余世維預估,我國高端安保市場僅占整個安保市場的十萬分之一,市場發展空間很大,同時,消費者私人安保意識也有待提高。
安保產業升級戰打響
“從最近的電梯吃人、襲醫事件、兒童校車問題等事件來看,加強企業安防絕對是規避企業風險戰略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現如今的保安系統難以應對日趨復雜的安防需求。”余世維認為。此外,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背后也是缺乏有效的安保措施。洪學鶴向記者表示,這些事件如果能夠建立起有效的安保系統,在爆炸等事故發生之前就掐滅安全隱患,或者一旦出現隱患就有行之有效的處置方案,事故也就可以避免。這背后還是國內安保意識不強,安保產業落后的問題。
雖然中國安保產業已經開始高速發展,但除了私人安保外,包括企業安保在內,整個產業都亟待升級。
早期的中國,對安保行業一直進行嚴格管制,不過隨著2010年《保安服務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公安部門從經營保安事業轉向了對保安行業的指導和監管。這個巨大市場從原來的獨家壟斷變成了多足鼎立、魚龍混雜的格局,從壟斷走向市場,呈現開放的形態。
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對安保的需求也日益增強,這也帶動了安保產業快速發展,研討會上透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安保市場規模達到4200億元,同比增長17%,預計2015年我國安防市場規模有望超過5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增速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隨著政府對于平安城市的推進以及金融和交通運輸等領域對于安防產品需求的不斷提升,中國安保市場規模也在隨之不斷擴大。
不過,安保產業落后的問題依舊很嚴重,安保市場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三低”、“二難”、“一高”的現狀: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工資待遇低、社會地位低,招人難、留人難,年齡偏大的現象。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個人到企業乃至政府的安保意識都不強。
余世維指出:“美國的安保產業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美國企業對于企業和個人的安保管理意識有更完善的計劃和管理方案,我們也在通過舉辦一些論壇、中美安保企業交流會來促進中美兩國安保產業交流,希望架起中美安保產業交流的橋梁,使國內企業和個人重視安保管理,提升國內企業和個人的安保意識,避免人身和財產損失。”